你的浏览器OUT了o(╯□╰)o,想更好的浏览网站,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IE8+ Chrome Firefox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市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

发表时间:2023-12-29 00:26:20 来源:试用报告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市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

  “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这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肯定要保护好它们”;

  “嘉峪关是文化标地,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以后在修建各类基础设施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破坏”;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

  习登高望远:“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慢慢的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雄关儿女意气风发。三年来,嘉峪关牢记习视察嘉峪关关城时的重要指示要求,担当传承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使命任务,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让长城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为视察嘉峪关关城的讲解员,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博馆员张晓燕每每想起为讲解的场景都倍感振奋、信心满怀。

  “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张晓燕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当考察结束,准备登车时,突然停下脚步,对着人群后的我特意道别。我快步上前,亲切地握着我的手,眼神里满是肯定,连说两声“谢谢!”我激动地说:“欢迎再来嘉峪关!”认真地回答了两遍“再来!”

  “再来”,这是对嘉峪关的殷殷深情,更是对嘉峪关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的殷殷嘱托。

  2022年8月10日,在兰州召开的“牢记嘱托 喜迎党的二十大——保护传承长城文化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刘跃进在发言时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伟大象征,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弘扬长城精神就是弘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就为了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此高度的评价,更凸显长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自从习视察嘉峪关关城之后,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人员对长城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的认识便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事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人员已不单纯是文物的守护者、保卫者,更是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折射到行动层面就是工作导向、工作路径、工作方式的转变和转化。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习提出的“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慢慢的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的政治嘱托,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者的心中。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人,透过嘉峪关看到了古长城的文化魅力,看到了戈壁精神,看到了民族精神。这或许正是这座关城数百年来依然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姜效玺在嘉峪关负责文物修缮工作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嘉峪关充分的利用嘉峪关关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背景和文化教育、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国情教育,推动长城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

  10年来,每年嘉峪关都会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组织并且开展大型长城保护宣传活动,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推动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不断形成风靡态势。

  多年来,在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的同时,一系列研究成果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儿童科普读物《宝贝的宝贝》《家乡的宝贝》,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插画讲述长城故事。系列成果的陆续推出,让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故事广泛散播开来。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博物馆就挖掘长城文化精神多次召开研讨会,通过进社区、乡镇、学校和军营等,逐步加强长城精神弘扬和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晓东说。

  张斌,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这位在长城保护工作岗位奋斗了20年的“老兵”,自2019年习视察嘉峪关后,本来就对文物保护十分操心的他,更是把嘉峪关关城里的一砖一瓦当成了命根子。

  “只要稍微下点雨,哪怕是半夜,张斌也要亲自到关城查看城墙是否受一定的影响。”张晓燕和记者说,在他的感召下,从事长城保护的野外巡查队员干劲也更足了,连快退休的老同志都主动学习无人机、专业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积极用科学技术手段为长城保护添砖加瓦。

  经过不懈努力,嘉峪关在长城保护上成功创建了“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保护”文物保护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危害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只有不间断监测和日常维护,从源头解决小病,治理好了,就不会生大病,年老的长城才能‘延年益寿’。”张斌说,赋存环境保护好了,长城文物才能在一个“洁净、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

  这些年,通过无人机巡查、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视测定、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嘉峪关让科技支撑引领文物保护驶向了快车道。

  文物也是一个生命体,其保护和传承唯有依托可视化的实物资源,才能更好地被世人膜拜,进而实现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物生机永存、活力四射。

  10年来,为精准掌控文物资源的“生命体征”,助力其在丰厚的“沃土”上生生不息,嘉峪关及时建设了监测预警管理平台,负责全市境内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监测,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并充分的利用监测成果,及时掌握文物的保存现状和病害情况,实现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目前,嘉峪关顺利完成了《万里长城——嘉峪关2021年度监测报告》,实现了定期对嘉峪关关城城台墙体水分监测、盐分实验以及柔远楼、光化楼城台裂缝监测、长城赋存环境积沙监测等工作,并运用监测设备对长城墩台顺利开展了三维扫描作业、赋存环境调查等工作。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刘跃进认为,“甘肃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既弘扬了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也增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长城覆盖嘉峪关市全境,因为依凭天险、位置冲要、建设周期长、工程体量庞大、长城形态丰富、纵深广阔、久历战争等原因,嘉峪关是天然的长城博物馆。”多次来嘉峪关讲学的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这样评价嘉峪关的长城。

  作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保护好嘉峪关境内的长城就是在保护中国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民族象征和民族精神。可以说,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嘉峪关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为中华民族打造国家文化战略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在国家统一指导和规划引领下,嘉峪关高标准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谋划重点建设内容,提升关城景区基础设施水平,实施长城标识系统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作,推动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文化资源生生不息的根与魂,让长城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释放长城文化资源的价值,而且能尽快建构长城富有地域特征和独特话语体系的“长城学”,持续提振长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些年,嘉峪关以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充分的利用长城形态多样、保护完好的优势,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文化发掘、精神传承等工作,加强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在城市建设中深度融入长城文化元素,创新举办系列文体文创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方式,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推动嘉峪关成为国内长城文化研究阐释高地。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长城资源的精髓在文化,长城文化的精髓在精神,长城精神的精髓在赓续。只要我们持续做好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内涵发掘和外延拓展,那些陈列在嘉峪关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城遗产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

回到顶部